医院眼科主任王艳玲
*斑裂孔是一种严重损害视觉功能的眼底病变,玻璃体切除手术被广泛应用于*斑裂孔的治疗。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剥除裂孔周围的内界膜(ILM),可以消除或减弱裂孔边缘的牵引作用,从而使大多数裂孔闭合,通常手术愈合率可达90%以上。
然而在临床上,有一部分患者在第一次玻璃体切除术后,存在*斑裂孔未闭合,或闭合后再次发生了裂孔。年Ophthalmology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表明,在*斑裂孔术后的患者中,约4%进行了*斑裂孔二次手术,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部分患者术后*斑裂孔未闭合呢?Abbey等人对例*斑裂孔术后患者进行了长达十年的随访,发现以下原因可能导致*斑裂孔未闭合或再次发生:1、*斑裂孔孔径大、形成时间长2、未剥除或未充分剥除内界膜3、高度近视患者伴后巩膜葡萄肿4、*斑囊样水肿5、术中医源性视网膜裂孔但无论何种原因导致*斑裂孔未闭合或再次发生,手术仍然是治疗*斑裂孔最有效的方式。目前,*斑裂孔二次手术的具体术式可谓五花八门,譬如:ILM剥除手术(初次手术未行ILM剥除)、ILM环形填塞手术、自体晶状体囊膜移植手术、自体ILM(游离)移植手术、自体ILM(带蒂)移植手术等都曾被用于治疗未闭合的*斑裂孔。以上这些术式中,哪一种手术效果更好呢?这些年我们也对*斑裂孔二次手术进行了相关研究。以下分享几例具体病例:1ILM环形填塞手术
患者男性,58岁。外院行左眼*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发现左眼*斑裂孔未闭合,于我院行左眼ILM环形填塞手术。术前左眼BCVA:0.15,术后2周BCVA:0.3。2自体ILM(游离)移植手术
患者男性,67岁。外院行右眼*斑裂孔内界膜剥除术后1年,发现右眼*斑裂孔未闭合,于我院行右眼自体ILM(游离)移植手术。术前右眼BCVA:0.05,术后1周BCVA:0.12。3自体ILM(带蒂)移植手术
患者女性,62岁。外院行右眼*斑裂孔内界膜剥除术后1年,发现右眼*斑裂孔未闭合,于我院行右眼自体ILM(带蒂)移植手术。术前右眼BCVA:0.2,术后2周BCVA:0.4。自体ILM(带蒂)移植相比ILM环形填塞术和自体ILM(游离)移植术,具有以下优点:第一,解除了*斑孔周围无内界膜可填塞的限制;第二,降低了ILM瓣从*斑孔飘出的可能;第三,提供了与正常生理更相似的微环境。因此,对于裂孔周围无可填塞内界膜,或内界膜易飘出裂孔的患者,自体ILM(带蒂)移植术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术式选择。除此之外,在对最后这例患者进行手术设计时,我们在常规自体ILM(带蒂)移植手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手术术式的改良与创新:在扩大剥除内界膜时,不同于文献中只分离出一条带蒂ILM,我们分离出两条带蒂ILM,一条进行填塞,另一条作备用。如果在填塞过程中,发生了带蒂ILM断裂、脱落或填塞不成功,可以立即取另一条带蒂ILM进行填塞。如果一次填塞成功,随后将另一条ILM瓣切除即可(手术过程见下方示意图,右上方为文献中所示的一条带蒂ILM,右下方为改良后)。剥离出两条带蒂ILM瓣,不仅增加了ILM填塞的成功率,还减少了填塞过程的手术时长,为*斑裂孔ILM填塞的成功真正提供了“双保险”。手术中剥除裂孔周围内界膜并将其填塞于裂孔内,对*斑裂孔的闭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可能的愈合机制包括:解除ILM对裂孔的牵拉;填塞或覆盖ILM,为Müller胶质细胞的生长提供支架;促进胶质细胞增殖,为感光细胞功能恢复提供良好的微环境。最后,当我们接诊一位*斑裂孔术后未闭合的患者时,应该进行以下思考:首先,仔细查找*斑裂孔未闭合的原因,重视术前OCT的评估;其次,*斑裂孔二次手术应进行个性化设计,不同原因的裂孔可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但手术方式的选择除了需要考虑患者病情,还应考虑术者的手术技能;除此之外,医生还应密切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