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体因来源广泛、结构稳定、包含内容物丰富且在细胞间信息与物质传递中扮演重要角色而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肿瘤诊断标志物。本期我们将汇总近期外泌体相关研究进展以供大家参考:
外泌体miRNA原位荧光检测技术方面取得进展
-04-26报道,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宓现强课题组与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合作,构建了一种结构稳定且高度可编程的立方体DNA纳米笼三维分子信标(CubicDNAnanocage-basedthree-dimensionalmolecularbeacon,ncMB)。ncMB独特三维结构产生的空间位阻以及静电斥力构成了荧光探针之间屏障,可消除基于单种分子信标(Molecularbeacon,MB)检测时荧光分子与猝灭分子之间非期望的荧光猝灭以及基于多种MB检测时供体荧光分子与受体荧光分子之间非期望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从而解决信号失真问题。基于优异的抗荧光猝灭与抗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性能,ncMB在外泌体检测中获得的荧光信号与传统MB相比可以提高一个数量级。此外,ncMB还具有强大的可编程性和抗干扰能力。因此,ncMB有望成为一种强大而多功能的工具,应用于以外泌体为代表的受限空间内标志物的精准定量分析。
CellReports:科学家发现大脑中存在由外泌体介导的新型细胞通讯方式
-03-03报道,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杜克大学医学院等研究团队发现健康大脑中存在一种新型细胞通讯方式,即通过外泌体在神经元之间转运大量蛋白质。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CellReports》上,题为:Proteomicscreenrevealsdiverseproteintransportbetweenconnectedneuronsinthevisualsystem。
研究人员在体内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蛋白进行生物素化处理,使用显微镜、生物化学和质谱法技术等检测视觉电路转移的生物素化蛋白发现,与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相比,视网膜原细胞输入的生物素化蛋白优先转移到兴奋性外侧膝状核(LGN)神经元。基于质谱的无偏筛选确定了从视觉皮层分离的约个经神经元转运蛋白(TNTP),其中大多数TNTP存在于神经元外泌体中,在分离的外泌体和突触后神经元中检测到表达微管相关蛋白(tau蛋白)和β-突触核蛋白的TNTP。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健康完整的大脑中神经元之间存在新的内源性蛋白质转移方式,这些经神经元转运蛋白的转运可能是由外泌体介导的。
FASEBJ:揭示运动增加外泌体分泌促进血管生成机制,可对抗糖尿病对血管的损伤
-04-29报道,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奥古斯塔大学乔治亚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提供第一个证据表明就糖尿病而言,即使是45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也能使更多的外泌体---充满生物活性物质的亚显微囊泡---直接向血管内皮细胞递送更多的蛋白ATP7A,这可启动血管生成。这意味着运动可以对抗糖尿病损害血管的一种方式是,当现有的血管受到这种疾病的破坏时,可以激活一种天然的系统来生长新的血管。相关研究结果于年2月10日在线发表在FASEBJourna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Exerciseimprovesangiogenicfunctionofcirculatingexosomesintype2diabetes:RoleofexosomalSOD3”。
Theranostics: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通过转移线粒体成分减轻急性肺损伤
-04-29报道,近日,来自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者们在Theranostic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AdMSC-derivedexosomesalleviateacutelunginjuryviatransferringmitochond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