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劈裂(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惟视资讯黄斑孔手术,内界膜需要剥干净 [复制链接]

1#

编者按: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是治疗全层*斑裂孔(macularhole,MH)的主流手术方式,其通过解除*斑中心凹切线方向的玻璃体牵引从而使裂孔闭合。但内界膜剥除可造成*斑解剖和形态学变化,如*斑区逐渐变薄、视网膜内层小凹等。于是一个新的术式被提出——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术,有研究发现其治疗近视性MH和小裂孔比完全内界膜剥除术更安全,但该术式治疗中大裂孔(μm)的效果怎么样呢?近期发表在Retina上的一篇文章,对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术与完全内界膜剥除术治疗*斑裂孔(μm)进行了比较,究竟哪种术式取得更好的解剖和功能学结果?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前瞻随机对照试验:

完全内界膜剥除VS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

试验设计:前瞻随机对照研究,45例*斑裂孔46只眼随机行完全内界膜剥除(CompletePeeling,简称CP组)或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Fovea-SparingPeeling,简称FSP组)。主要观察指标:中心凹视网膜敏感度、视力和视网膜中央厚度。手术过程:所有患者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25G玻璃体切割术,CP组后极部内界膜完全剥除,FSP组MH周围保留1~2个视盘直径大小的内界膜。手术结束后,两组均向玻璃体腔填充了20%的SF6,术后患者保持面部朝下的姿势至少5天。

图1为MH玻璃体切除联合保留中心凹的ILM剥除术的示意图,在后极部向心性剥膜,保留MH周围1~2个视盘直径范围的内界膜。

结果:保留中心凹内界膜,术后中心凹视网膜敏感度改善更大,解剖结构更稳定

1.视功能改善结果

●两组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改善,在任何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异。

●两组术后中心凹视网膜敏感度均有显著提高,术后12个月平均中心凹视网膜敏感度CP组提高了(2.8±2.1)dB,FCP组提高了(7.2±2.3)dB。

2.解剖学改善结果

●CP组96%(22/23)裂孔解剖闭合,FSP组所有眼(%)裂孔均解剖闭合。

●术后12个月,CP组所有患眼*斑周围的视网膜内层均可见明显的划痕和小凹,41%(9/23)甚至中心凹旁可见视网膜内层小凹(图2);FSP组91%(20/22)中心凹区域内层轮廓光滑(图3),所有患眼仅在中心凹外(即ILM剥除区)观察到视网膜内层小凹和不规则。

●与术后2个月相比,CP组术后12个月时平均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明显降低,FSP组则无明显差异。

图2来自CP组一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患者中心凹逐渐变薄,视网膜内层的裂痕和小凹逐渐延伸至*斑中心。

图3来自FSP组一名患者。随着时间推移,该患者中心凹厚度未见变薄。

哪类*斑孔患者更建议行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术?

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术可切断裂孔周围ILM与外周ILM的连续性,使胶质增生,牵引力的过程由离心向向心转变,有助于封闭全层裂孔、修复中心凹。理论上,该术式也可防止该区域的医源性损伤,保持中心凹Muller细胞的完整性,保存*斑中心凹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作者认为,伴有青光眼、糖尿病、*斑变性、高度近视等的这类*斑孔患者,行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术是更安全的选择,可以降低中心凹处机械性或代谢性损伤的风险。小结1.完全的内界膜剥除术和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术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善*斑裂孔患者的功能和解剖结构。2.保留中心凹处内界膜能更大程度地提高中心凹视网膜敏感度,故可能提供更好的视功能。3.对于眼底可能存在机械性或代谢性损伤(青光眼、糖尿病、*斑变性、高度近视等)的*斑裂孔患者,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更佳。

原文链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